不少學齡前和學齡期的兒童常對父母說關節痛。不少家長認為這是小兒生長痛,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並沒有足夠重視。然而,廣州市兒童醫院免疫科疾病科主任曾華松教授指出,兒童關節痛的原因有很多種,家長不容忽視。
什麼是小兒生長痛呢?曾華松介紹,這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的生理現象。生理學家研究證明:1—3歲的孩子體重增加的速度超過身高增長的速度,醫學上稱為第一增重期。4—7歲的孩子,由於身高增長速度快,下肢骨骼增長超過了肌肉增長速度,常常因腿部肌肉、肌腱牽拉出現輕微疼痛感,個別小兒則痛得夜不能寐。這種疼痛主要發生在雙下肢及膝踝關節間,多易在晚間發作。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身高增長速度減慢,疼痛會逐漸減輕和消失。父母平時只要注意控制孩子的活動量,減少疲勞和緊張,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良好的情緒;當下肢出現暫時性疼痛時,只要用手輕輕按摩局部,讓孩子看看書,或給他們講講故事,讓他們做些輕微的活動,稍稍活動肢體,藉以分散注意力,就能有效緩解孩子的生長痛。
除了小兒生長痛外,由於感染等因素導致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是兒童關節痛的常見原因。比如感冒發燒使得病毒、細菌侵入體內,引起免疫反應性炎症,損傷關節滑膜細胞,引起反應性關節炎。另外,小兒類風濕引起的兒童關節痛要特別引起重視。曾華松介紹,小兒類風濕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病毒感染、環境變化、污染增加、飲食結構的變化、寒濕的影響以及遺傳基因諸多因素影響,南方地區患上小兒類風濕的兒童日益增多,最小的只有幾個月就可起病。
同小兒生長痛不同的是,小兒類風濕主要是小關節腫痛為主,尤其是指趾小關節,但大關節也可受影響。除了關節疼痛的症狀,嬰幼兒更偏向於全身型發病。具體症狀為發熱、皮疹、肝脾大關節炎和其他臟器受累的症狀。發熱呈弛張熱型,一日內可出現一次或兩次高峰,高熱可達40℃以上,每日波動可達3~4℃,發熱前可伴有寒戰。發熱期間病情較重,熱退後患兒一般情況轉佳。發熱可持續數周或數月,發熱期間常伴皮疹,皮疹呈多形性,為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紅斑,偶可融合成片,或呈環形紅斑,皮疹出現時間短暫,易復發,以軀幹多見,亦可見於四肢甚至手掌和足底。患兒多有程度不同的肝、脾、淋巴結腫大。由於無明顯關節炎症狀,因此容易被誤診為敗血症。相對於成年類風濕,由於兒童免疫系統有一個逐漸發育成熟的過程,兒童類風濕相對易治癒,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治療,否則易導致殘疾甚至生命危險。
因此,曾華松強調,“痛”即是一種病理狀態,雖然有時兒童關節僅僅表現為痛,並沒有紅、腫、熱等症狀,家長也不要輕易認為是生長痛,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