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和刺繡的國家。特別是錦、絹、繡、帛、縑等產品,還遠銷世界各地。漢唐以來,經過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國內生產的織繡品運銷波斯、羅馬,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不但能織錦、緙絲、刺繡,還由單純實用範圍,發展到生產一些專供欣賞的藝術品。明代成化、弘治以後,絲紡織業又有了改進,發展到在綾絹上提織各色花紋。明末,蘇州市場上有綾、絹、沙、綢、羅、布六種織機作為商品販賣,所織成品「巧變百出,花色日新」。
清代絲織品在繼承歷代成果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時期。以江南地區的江蘇、浙江兩地生產最盛,民間絲織品作坊發展到上千台織機,生產規模和數量都超過了官營織造,絲織品也隨之遍及全國。供皇宮王公大臣享用的高級絲織繡品是由清廷內務府在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設置的「織造衙門」組織當地招工巧匠負責內廷「供奉」。每年按廣儲司緞庫、茶庫擬定的花樣、顏色和數量進行生產。宮廷內務府設有染作、衣作,皮作,滿足皇室日常消費,同時還提供大量的絲織品賞賜給少數民族首領。
清宮御用的彩織錦緞源於江寧(南京)織造。蘇州以織造宮廷賞賜品為主,還織「上用」和「官用」兩類。上用專供帝后用;官用,是為賞賜官府、王公所用。杭州織造除織造御用袍服外,也為皇室供奉絲、綾、杭綢等。少數民族首領來覲見皇帝時,為表示尊敬也將本民族生產的棉織品和絲織品作為貢品獻給皇帝。 |